前言
在IVF与卵子冷冻过程中,验血、注射与就诊频率让整体进度不易把握。本文以中立方式梳理卵泡/黄体期基础、从刺激到取卵流程、生活注意事项、就诊频率与常见问答。
1. 卵泡期与黄体期基础
- 卵泡期(经期第1天至排卵,约14天):多个卵泡发育,优势卵泡走向排卵。参考E2、FSH等基础激素决定刺激开始时机。
- 黄体期(排卵至下次月经,约14天):孕激素升高,子宫内膜准备。通常不再开启新刺激,进入移植或恢复阶段。
可将其理解为:卵泡期=“培育”,黄体期=“接纳准备”。理解双阶段更易把握全局。
2. 时间线(典型范围)
步骤 | 内容 | 参考时长 |
---|---|---|
初诊与准备 | 验血/激素/超声并制定计划 | 约2–4周 |
卵巢刺激 | 以自我注射为主,就诊微调方案 | 约10–14天 |
取卵手术 | 经阴道取卵(麻醉) | 当日(30–60分钟) |
受精与培养/冷冻 | 受精并培养至囊胚后冷冻 | 约5–6天 |
黄体期/恢复 | 下周期准备移植并恢复 | 约2周 |
具体时长受年龄、AMH、既往史与机构方案影响,应以“区间”理解。
3. 刺激期生活指南(Do/Don’t)
- 饮食:均衡并补充蛋白/铁/水分。少酒,避免吸烟/大麻。补充剂与常用药务必告知。
- 运动:步行/轻度拉伸可;避免高强度与强腹压运动。
- 性行为:遵循机构指示;多在取卵前2–3天起避免。
- 睡眠与压力:高质量睡眠利于激素稳定;提前了解就诊安排可缓解焦虑。
4. 就诊频率与时长
刺激期通常就诊约2–4次,每次约20–30分钟(清晨时段更受欢迎)。根据结果微调剂量与日程,每次就诊都会明确“下一步”。
5. 取卵前后注意事项
- 取卵前:注意补水;为麻醉安全,部分机构要求前夜开始禁食。
- 取卵后:建议休息1–2天;短暂腹胀/少量出血较常见,若疼痛明显请联系医生。酒精、吸烟与性行为建议暂停约5天。
6. 专栏:兼顾工作的实用技巧
善用清晨门诊、周末取卵与线上说明,可更好兼顾工作。部分企业提供卵子冷冻假。将“一个月”拆分为可管理的小块有助于减压。
7. 小结
- 把握双阶段:卵泡期“培育”,黄体期“准备”。
- 单个周期约1个月;刺激约10–14天;取卵当日完成。
- 以“区间”看待生活建议与日程,首要遵循医生个体化指示。